储备棉 57万吨
近两个年度,国家储备棉轮换的频率整体有所下降,但并未缺席。在2021年度开端,棉价涨至历史次高位的焦灼阶段,我们看到国家在9月末上年度常规的储备棉轮出结束后,于10月份继续开启了两轮共计57万吨的中央储备棉投放,从"轮出"到"投放",称谓的变化或许体现的是与之前不同的调控目标与预期影响,投放共持续了两个月时间。随后,在去年7月-11月棉价从历史次高位快速回落阶段,有关部门在上年度暂停储备棉轮入的情况下,再次启动了新疆棉的轮入工作,虽然因为多数时段市场价格优于轮入设置的最高限价,导致轮入最终仅成交了8.67万吨,但依然发挥了收储稳定市场价格的作用。通过最近的这两次储备棉轮入轮出工作,我们依稀感到,储备棉调控经历了从2015/16年度至2017/18年度的三年常态化轮出,2018/19年度至2020/21年度的三年调整过度,从上年度开始,一定程度回归到最初的功能定位,即稳定市场,调剂余缺。

储备棉 宏观·调控
2015/16年度国家实施储备棉常态化轮换以来,一个创新性的举措就是将储备棉轮出价格与内外棉价格实行联动,以前一周内外棉平均价格作为当周储备棉轮出底价,竞买企业在此基础上向上竞价成交。这一操作令储备棉轮出价格随行就市,储备棉作为补充市场的重要资源构成,在每年相对确定的时段投放,不易引发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,相较此前多年实行的国家确定轮出底价,更加符合储备棉常态化轮换的目标要求。由于这一阶段储备棉的轮出规模较大,总量基础叠加定价方式,使其发挥了收缩内外棉价差的作用(这一时期国内棉价长期高于外棉),这种收敛作用对增强国内棉花的竞争力较为有利。根据本网数据统计,在储备棉常态化轮出的三个年度,年度内轮出时段的内外棉价差均低于非轮出时段达500元/吨以上,年度平均价差在1000-1500元/吨区间内运行。在此基础上,于2019/20年度开始的新一轮储备棉轮入也效仿轮出的定价方式,确定轮入竞买最高限价随行就市动态确定,与国内棉花现货价格挂钩联动并上浮一定比例,每周调整一次。在去年多数时间国内棉价低于国际棉价的情况下,于7月启动的储备棉轮入改为盯住国内棉花现货价格,每日更新价格,虽然盯住对象发生了变化,但价格随行就市、动态调整的原则没有改变。储备棉轮换在经历多年的国家定价之后,越来越走向利用市场机制定价,充分体现出国家完善棉花市场宏观调控体系的方向。
